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其中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差距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故障多、使用寿命短、小问题不断、维护困难是大部分产品的质量短板和硬伤,这些“小问题”给客户带来了经济损害和质量损失,也损害了企业形象,削弱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大大影响了客户满意度,建立不起来客户的忠诚度。
产品的质量有60%~70%取决于开发设计质量,优秀的开发设计质量是提升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和重中之重,这已逐渐成为了人们共识,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但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在产品的不同成熟度阶段,人们如何通过开发设计来解决产品的质量顽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从而高效提升产品设计质量、逐步提升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在理念和方法上认识模糊,在实践上缺乏系统性和精益思想。
本系列文章针对“如何提升产品设计质量”这个有意义的问题,从理念、基础、流程、方法和实践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
理念
追求卓越的企业,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日本的优秀制造业企业,是值得我们那些追求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的企业研究和学习的目标。在经营上要真正地将“客户第一”、“质量第一”等理念贯彻下去,以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为目标,回到经营的原点,为了在接下来的10年更好的生存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在企业内部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革命。
基础
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在于“不轻易改动”,但现实的客户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如何解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和”不轻易改动“之间的矛盾呢?答案就是模块化。模块化是以模块作为产品组成的单元,依靠系统性的方法论和标准化的特点,采用主动方式去解决产品多变的一种科学解决方案。注意,没有采用系统方法论、不是基于全流程产品架构设计的模块化,不是真正的模块化,对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
![]()
流程
需要基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重新审视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流程,在流程中加入防患于未然、问题解决的步骤、活动和控制手段,基于并行设计的思想,将面向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设计DFx (Design for X)引入设计环节,可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开发周期缩短的双赢。
![]()
方法
利用产品质量的标杆管理、质量功能展开QFD、DFx设计方法、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5问法等方法,去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再生,直到防患于未然。
实践
产品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理论加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只有基于精益思想的实践,才能不盲从、不折腾、不烙饼,才能切合实际地不断改进。经过自身验证的理论和方法,才能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提升质量,没有捷径。这是我们不太习惯、也不擅长的“慢工”,消极等待不行,指望一蹴而就也不现实。唯有加强危机意识,坚定信念,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优化流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真刀实枪地开始干,才能逐步铸就产品的质量实力。
本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可靠性杂谈】,其原创为知识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