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工艺FMECA使用手册
来源:可靠性知识 | 作者:可靠性知识 | 发布时间: 2022-01-12 | 1649 次浏览 | 分享到: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简称FMECA)方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在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电子、机械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重要领域,FMECA成为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简称FMECA)方法起源于美国,目前在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电子、机械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重要领域,FMECA成为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FMECA是一种可靠性定性分析技术,针对产品所有可能的故障,根据对故障模式的分析,确定每种故障模式对产品工作的影响,找出故障原因,并按故障模式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其危害性。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FMECA应用的目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工艺FMECA步骤的主要内容

1.1  系统定义

与功能及硬件FMECA一样,工艺FMECA首先对分析对象进行定义。其内容可概括为功能分析、绘制“工艺流程表”及“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a) 功能分析:对被分析工艺的目的、功能、作用及有关要求等进行分析。

b) 绘制“工艺流程表”及“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1) 绘制“工艺流程表”(见表1)。它表示各工序相关的工艺特性和结果。它是工艺FMECA的准备工作。

2) 绘制“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见表2)。它表示零件特性与工艺操作各工序间的关系。

“工艺流程表”、“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均应作为工艺FMECA报告的一部分。

表1 工艺流程表

零部件名称:      生产工艺:                   

零部件号:        部门名称:       审核:      第   页•共   页

型号名称: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工艺流程

输入

输出结果

工序1



工序2



……




表2 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

零部件名称:     生产工艺:                  

零部件号:       部门名称:       审核:        第   页•共   页

型号名称: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零部件特性

工艺操作

工序1

工序2

工序3

……

特性1





特性2





……






1.2  工艺故障模式分析

工艺故障模式是指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或设计意图的缺陷。它可能是引起下一道(下游)工序的故障模式的原因,也可能是上一道(上游)工序故障模式的后果。一般情况下,在工艺FMECA中,是假定提供的零件/材料是合格的。典型的工艺故障模式示例(不局限于)见表3:

表3 典型的工艺故障模式示例(不局限于)

序号

故障模式

序号

故障模式

序号

故障模式

1

弯曲

7

尺寸超差

13

光滑度超差

2

变形

8

位置超差

14

未贴标签

3

裂纹

9

形状超差

15

错贴标签

4

断裂

10

(电的)开路

16

搬运损坏

5

毛刺

11

(电的)短路

17

表面污染

6

漏孔

12

粗糙度超差

18

遗留多余物

 

1.3  工艺故障原因分析

工艺故障原因是指故障为何发生。典型的工艺故障原因示例(不局限于)见表4:

表4 典型的工艺故障原因示例(不局限于)

序号

故障原因

序号

故障原因

1

扭矩过大、过小

11

工具磨损

2

焊接电流、时间、电压不正确

12

零件漏装

3

虚焊

13

零件错装

4

铸造浇口/通气口不正确

14

安装不当

5

粘接不牢

15

定位器磨损

6

热处理时间、温度、介质不正确

16

定位器上有碎屑

7

量具不精确

17

破孔

8

润滑不当

18

机器设置不正确

9

工件内应力过大

19

程序设计不正确

10

无润滑

20

工装或夹具不正确


1.4  工艺故障影响分析

工艺故障影响是指故障模式对“顾客”的影响。“顾客”是指下道工序/后续的工序,和/或最终使用者。故障影响可分为下道工序、组件和装备。

a) 对下道工序/后续工序而言:工艺故障影响应该用工艺/工序特性进行描述,见表5(不局限于):

表5 典型的工艺故障影响示例(对下道工序/后续工序而言)


序号

故障影响

序号

故障影响

1

无法取出

6

无法配合

2

无法钻孔/攻丝

7

无法加工表面

3

不匹配

8

导致工具工艺磨损

4

无法安装

9

损坏设备

5

无法连接

10

危害操作者


b) 对最终使用者而言:工艺故障影响应该用型号的特性进行描述,见表6(不局限于):

表6 典型的工艺故障影响示例(对最终使用者而言)

序号

故障影响

序号

故障影响

1

噪音过大

9

工作性能不稳定

2

振动过大

10

损耗过大

3

阻力过大

11

漏水

4

操作费力

12

漏油

5

散发异常的气味

13

表面缺陷

6

作业不正常

14

尺寸、位置、形状超差

7

间歇性作业

15

非计划维修

8

不工作

16

废弃


1.5  风险优先数(RPN)分析

风险优先数(RPN)是故障模式严酷度(简称严酷度S)、故障模式发生概率(简称发生概率O)和故障模式探测度(简称探测D)的乘积,即

RPN=S*O*D

RPN是对潜在故障模式风险等级的评价,它反映了对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度量。RPN值越大,即该故障模式的危害性越大。

a) 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是指工艺中的某个工艺故障模式的最严重影响程度。其等级的评分准则见表7:

表7 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等级的评分准则

影响程度

工艺故障模式的最终影响
  (对最终使用者而言)

工艺故障模式的最终影响
  (对下道作业/后续作业而言)

严酷度等级

灾难性的

产品毁坏或功能丧失

人员死亡/严重危及作业人员安全及重大环境损害

109

致命性的

产品功能基本丧失而无法运行/能运行但性能下降/最终使用者非常不满意

危及作业人员安全、100%产品可能废弃/产品需在专门修理厂进行修理及严重环境损害

87

中等的

产品能运行,但运行性能下降/最终使用者不满意,大多数情况(>75%)发现产品有缺陷

可能有部分(<100%)产品不经筛选而被废弃/产品在专门部门或下生产线进行修理及中等程度的环境损害

654

轻度的

2550%的最终使用者可发现产品有缺陷、或没有可识别的影响

导致产品非计划维修或修理

321


b)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是指某个工艺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概率(O)级别数在PFMECA范围中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等级,不代表工艺故障模式真实的发生概率。其评分准则见表8:

表8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评分准则


工艺故障模式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的工艺故障模式概率(Po

级别

很高(持续发生的故障)

Po≥ 10-1

10

5×10-2≤ Po  <10-1

9

高(经常发生的故障)

2×10-2 ≤ Po  <   5×10-1

8

1×10-2 ≤ Po  <   2×10-2

7

中等(偶尔发生的故障)

5×10-3 ≤ Po  <   1×10-2

6

2×10-3 ≤ Po  <   5×10-3

5

1×10-3 ≤ Po  <   2×10-3

4

低(很少发生的故障)

5×10-4 ≤ Po  <   1×10-3

3

1×10-4 ≤ Po  <   5×10-4

2

极低(不大可能发生故障)

Po<   1×10-4

1


c) 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是描述在工艺控制中工艺故障模式被探测出的可能性。探测度(D)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等级。为了得到较低的探测度数值,型号加工、装备工艺控制需要不断地改进。其评分准则见表9:

表9 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的评分准则

探测度

评分准则

检查方式*

推荐的探测度分级方法

级别

A

B

C

几乎不可能

无法探测



无法探测或无法检查

10

很微小

现行探测方法几乎不可能探测出



以间接的检查进行探测

9

微小

现行探测方法只有微小的机会去探测出



以目视检查来进行探测

8

很小

现行探测方法只有很小的机会去探测出



以双重的目视检查进行探测

7

现行探测方法可以探测


以图表方法进行探测

6

中等

现行探测方法基本上可以探测出



在零件离开工位之后以量具进行探测

5

中上

现行探测方法有较多机会可以探测出


在后续的工序中实行误差检测,或进行工序前测定检查,进行探测

4

现行探测方法很可能探测出


在当场可以测错,或在后续工序中探测(如库存、挑选、设置、验证)。不接受缺陷零件

3

很高

现行探测方法几乎肯定可以探测出


当场探测(有自动停止功能的自动化量具)。缺陷零件不能通过

2

肯定

现行探测方法肯定可以探测出



工艺/产品设计了防错措施,不会生产出有缺陷的零件

1

*注:检查类型:A-采用防错措施;B-使用量具测量;C-人工检查。


1.6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是指以减少工艺故障模式的严酷度(S)、发生概率(O)和探测度(D)的级别为出发点的任何工艺设计改进措施和使用补偿措施。一般不论RPN的大小如何,对严酷度(S)等级为9或10的项目应通过工艺设计上的改进措施或使用补偿措施等手段,以满足降低该风险的要求。在所有的状况下,当一个工艺故障模式的后果可能对制造/组装人员产生危害时,应该采取预防/改进措施,以排除、减轻、控制或避免该工艺故障模式的发生。对某工艺故障模式确无改进措施,则应在工艺FMECA表相应栏中填写“无”。

1.7  RPN值的预测或跟踪

制定改进措施后,应进行预测或跟踪改进措施的落实结果、实施的有效性,对工艺故障模式严酷度(S)、工艺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和工艺故障模式探测度(D)级别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相应的RPN值是否符合要求。当不满足要求,尚需进一步改进,并按上述步骤重复进行,直到RPN值满足最低可接受水平为止。

1.8  工艺FMECA报告

将工艺FMECA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成技术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工艺的描述、系统定义、工艺FMECA表格的填写、结论及建议、附表(如“工艺流程表”、“零部件-工艺关系矩阵”)等。

1.9  工艺FMECA的实施

实施PFMECA的主要工作是填写工艺FMECA表格(见表10)。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的内容进行增、删。

表10 工艺FMECA表格

产品名称(标识)         生产工艺       审核       第页•共页

所属装备/型号           分析人员        批准       填表日期

工序
名称

工序功能要求

工艺故障
模式

工艺故障
原因

工艺故障影响

改进前的风险优先数

改进措施

责任部门

改进措施
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执行后的(RPN)

备注

下道工序影响

组件影响

装备影响

严酷度S

发生概率O

探测度D

RPN

严酷度S

发生概率O

探测度D

RPN

表10中各标号的填写说明如下:

① 型号名称(标识):是指被分析的型号名称与标识(如型号代号、工程图号等);

② 所属装备/型号:是指被分析的型号安装在哪一种装备/型号上,如果该型号被多个装备/型号选用,则一一列出;

③ 生产工艺:是指被分析型号生产工艺的名称(如××加工、××装配);

④ 工序名称:是指被分析生产工艺的工艺步骤名称,该名称应与工艺流程表中的各步骤名称相一致;

⑤ 工艺功能/要求:是指被分析的工艺或工序的功能(如车、铣、钻、攻丝、焊接、装配等),并记录被分析型号的相关工艺/工序编号。如果工艺包括很多不同故障模式的工序(例如装配),则可以把这些工序以独立项目逐一列出;

⑥ 故障模式:按照本指南1.2条的要求填写。

⑦ 故障原因:按照本指南1.3条的要求填写。

⑧ 故障影响:按照本指南1.4条的要求填写。

⑨ 改进前风险优先数PRN:按照本指南1.5条的要求填写。

⑩ 改进措施:按照本指南1.6条的要求填写。

责任部门:是指负责改进措施实施的部门和个人,以及预计完成的日期。

改进措施执行情况:是指实施改进措施后,简要记录其执行情况。

改进措施执行后的RPN:按照本指南1.7条的要求填写。

备注:是指对各栏的注释和补充。

 

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  掌握PFMECA的的时机与适用范围:在型号工艺可行性分析、生产工装准备之前,从零部件到系统均应进行工艺FMECA工作。PFMECA主要是考虑型号试制生产工艺的分析,也可能包括包装、贮存、运输等其他工艺的PFMECA;

b)  明确PFMECA与设计的关系:PFMECA中的缺陷不能靠更改型号设计来克服,应坚持“谁工艺设计、谁分析”的原则。但工艺FMECA也应充分考虑型号设计特性,根据需要,邀请型号设计人员参与分析工作,并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充分交换意见,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型号满足“顾客”的需求;

c)  掌握PFMECA是一个迭代的过程:PFMECA是对工艺故障模式的风险优先数(RPN)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并对关键工艺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进而对改进后的RPN进行跟踪,直到RPN值满足可接受水平为止。PFMECA是一个动态的、反复迭代分析的工艺;

d)  积累经验、注重工艺信息。与设计FMECA一样,工艺FMECA亦应从相似试制生产工艺或工序中,积累有关工艺故障模式、与原因、故障模式严酷度(S)、故障模式发生概率(O)和故障模式探测度(D)等信息,并相应建立数据库,为有效开展PFMECA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