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装备质量定义的演变解析
来源:《质量与可靠性》 | 作者:宋太亮 | 发布时间: 2021-12-29 | 28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武器装备领域,质量好坏的判定标准,就不能完全用是否符合标准来衡量了。因为,武器装备是用来与强敌对抗的,能够对抗并战胜对手,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所以,质量高低就不能只看满足标准或者用户需求的程度(符合性质量),更要看质量实际达到的水平。因此,需要对质量的不同定义,以及质量定义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世界发达国家对质量的定义进行剖析和解析,从中认识到质量定义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提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找出实现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引言

人们对于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深化的。过去,在人们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困难时期,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要追求更美好的东西,高质量生活成为人们的追求,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成为高质量的特征。

为了衡量质量的好坏,人们提出了判定依据,就是标准,通常认为满足了标准就是好质量、高质量,这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质量符合性定义。但在许多情况下,标准通常是最低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标准提高了,用符合性判定质量好坏才有意义。所以,人们比较倾向于认为,质量好坏的判定标准取决于是否符合人们需要,这就是质量的适用性定义,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就是质量提升的显著标志。

在武器装备领域,质量好坏的判定标准,就不能完全用是否符合标准来衡量了。因为,武器装备是用来与强敌对抗的,能够对抗并战胜对手,才是真正的高质量。所以,质量高低就不能只看满足标准或者用户需求的程度(符合性质量),更要看质量实际达到的水平。因此,需要对质量的不同定义,以及质量定义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世界发达国家对质量的定义进行剖析和解析,从中认识到质量定义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提高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找出实现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1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质量的概念内涵

要想掌握装备质量的定义和内涵,就必须先弄清质量的一般性定义和内涵。提起质量,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要真正对其给出明确的定义,说出含义,又可能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所关注的领域或者个人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受限,往往根据个人的认识,以及在装备质量工作所担任的职责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术语来认识和定义“质量”。

此外,质量的含义也随着质量专业的发展和成熟而不断地深化演变,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了质量的明确定义,但具体到每一个体来说,对质量的定义难以达成共识。不同组织的管理人员对质量进行定义时,可能五花八门。因此,要想全面理解质量在一个单位、企业、组织的不同部分中所起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理解关于质量的各种不同观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质量的理解不同,当前,可以从多个角度定义质量。

一是从最终用户的观点定义质量。质量的这个定义是建立在“质量是由满足用户的要求来决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质量被定义为相对于预期用途的适用性。适用性就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适用性概念普遍适用于一切产品或者服务,对用户来说质量好就是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二是从价值的观点定义质量。质量的这个定义是以价值为基础进行衡量的,这里的价值指的是装备的实用价值。从这个认识出发,质量好的产品有可能是与其所对比的产品具有同样的质量指标而价格更低,或者在同样价格下提供了更优越的性能。所以,产品物美价廉就成为竞争优势,这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经营战略。

三是从生产的观点定义质量。质量的这个定义是以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是指工程与制造活动的预期输出结果。质量目标是生产希望达成的理想值。符合规范是非常重要的质量定义,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衡量质量的手段。当然,如果不能真正反映出顾客最关注的特性,规范就是无意义的。这个定义也可以称之为质量的符合性定义,人们最常用的就是这个定义。

四是从顾客的观点定义质量。质量的这个定义是从顾客自身利益出发的,反映了为顾客提供实用价值而影响其满意程度。要理解这一定义,就必须先理解“顾客”,大多数人认为顾客就是最终购买者,然而这种顾客实际上是消费者,显然满足消费者的期望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但是,一件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之前,它通过多家公司和不同部门组成的一个连续供应链条,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会为产品增加一定的价值。这就存在着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要想让最终消费者满意,就要让中间过程的全部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都满意。

作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在质量方面取得竞争优势。长远来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绩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从设计源头和过程符合性上下功夫。一个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受到其设计质量的影响,设计上的改进可以使该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有优势,改善企业质量声誉,提高产品感知价值。改进生产和服务的符合性,可以减少返工、废品、纠错及担保方面的花费,从而降低成本。将质量改进的努力聚焦于设计质量和生产符合性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在当今全球化市场上,高符合性被认为是“入门资格”,谈不上有竞争优势。要想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快速开发产品的能力,生产和配送系统的柔性,以及超凡的顾客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定义质量,体现了质量概念的演变,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经营质量的转变,这个转变体现了所考虑影响因素的变化和质量标准的变化。影响因素由原来的固有特性到使用特性,由关注产品质量到不仅关注产品质量,而且关注过程质量和形成过程要素质量的卓越质量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体现了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

 

2 不能用质量的一般性定义来理解装备质量

2.1国际标准对质量的定义

国家军用标准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对质量的定义为:质量(Quality)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个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对所有类型的客体(包括产品、服务等)都普遍适用的质量的一般性定义,客体是个哲学概念,是指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按照特性的定义,质量特性包括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固有特性是指随着产品的形成过程而形成的产品的永久特性,例如,螺栓的直径、电机的功率、收录机的灵敏度、炮弹的初速度、雷达的工作频率等。赋予特性不是产品固有的,而是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而对产品所赋予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交货期等。定义中的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可分为“明示的要求”“隐含的要求”和“必须履行的要求”三大类。

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质量的定义及局限性

参考国家军用标准对质量的定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装备质量定义为:装备质量是指装备固有特性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特性包括装备的功能特性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等(《军语》,2011版)。这里的使用要求,实际主要是指作战使用要求。装备固有特性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都是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的各种特性,包括装备机动性(速度、行程等),防护性(装甲防护能力、烟幕防护、形体防护等),火力(威力、精度等)等方面的功能特性,这反映了装备的固有能力或者本领,也包括保障功能特性发挥的一些特性,主要是指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这两个定义比较类似,都强调“固有特性”,所谓“固有特性”是指只受设计和制造因素影响,可由设计者控制的质量。这种定义显然是不能满足武器装备实战化标准要求的,也是一些武器装备交付后不能适应实战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别看一个简单的定义,这体现了如何认识质量,如何对待质量,如何实现质量,如何评价质量的根本性问题。

总体上讲,质量的这个定义,还是符合性的概念,通常认为质量符合标准了,满足研制要求和合同要求了,质量就好,质量就高。这对于充分竞争环境下,由用户自由选择产品质量的情况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武器装备这种特殊产品或者服务,这个定义就不适用了。

2.3美国国防部采办术语和英国国防部质量政策文件对质量的定义

美国国防部对质量的定义,经历了从特性向性能,再由性能到能力的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产品到系统,再由系统到体系的转变。从特性的角度定义质量,主要研究对象通常在较低层次的产品层面,从性能的角度定义质量,主要研究对象是系统层面,从能力的角度定义质量,主要研究对象是体系层面。过去研究质量问题,通常从产品到系统,由系统再到体系。而现在研究质量则要从体系到系统,再由系统到产品,要求层层传递质量要求,层层保证质量要求,保证最终达到体系层面的作战能力要求。

这个转变可以从提出要求的名称和内容清楚地表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之前,重视技术特性和使用特性要求,称为技术性能度量(TPM)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基于性能的发展思路,更加重视技术性能和使用保障性能,称为作战要求文件(ORD);进入21世纪,在重视性能的同时,更加重视作战能力要求,提出了基于能力的发展思路,要求分阶段逐步形成能力要求文件规定的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初始能力文件(ICD)、能力发展文件(CDD)和能力生产文件(CPD),这些能力要求都是统管全寿命的,而且能力所考虑的影响因素要比性能和特性要宽广得多,涉及形成能力所有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美国国防采办术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装备属性(包括产品或者服务的性能特征和特性)满足用户给定需求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其不仅适用于产品,也适用于服务,不仅包括各种性能特征,还包括各种其他相关特性。美军质量定义并没有突出强调“固有特性”。美军将性能特征(性)分为功能特性和保障特性,功能特性主要是指战术技术方面的特性;保障特性是指保障功能特性发挥的一组特性,包括保障设计方面和保障资源两个方面,保障设计特性主要是指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安全性、兼容性等易于保障的设计特性,保障资源特性是指为保证功能特性和保障设计特性发挥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方面的特性,既包括子硬件、软件,也包括了数据、信息、过程、流程等。保障资源包括了保障规划、供应保障、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设施、训练和训练保障、人力和人员、计算机资源保障、包装装卸储存运输等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特性综合起来反映了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及持续完成任务的能力。所有特性必须是在实际的严酷作战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这实际上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英国国防部2016年1月颁布了国防部质量政策第1部分指令要示和第2部分指南,对质量没有给出专门定义,但在其前言中做了如下描述:“英国国防部的目标是在英国国防任务的交付中出类拔萃。采用健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质量是指在国防能力交付过程中始终满足性能、成本和时间方面的协议规定的标准。整个国防部的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可接受的质量标准,确保有效控制并管理任何相关的风险。质量保证是为了提供满足标准相关证据所开展的全部活动。质量管理及其保证在支持国防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段描述并不是对质量的准确定义,但从描述中可以看出,质量水平高低是与国防能力交付标准相关的,同时衡量质量水平要从性能、成本和时间方面综合考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质量。英国国防部的质量是与任务能力的交付水平相关的,可以推断质量水平体现了战斗力(能力)水平的高低,在这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学习,需要建立质量与战斗力标准的直接联系。

2.4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对质量的界定及不足

按照2010年版《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装备质量要求是指装备的性能要求,包括功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这里将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等设计特性并列,因此,通常被人们理解为保障资源特性,而实际上按照国家军用标准GJB-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给出的保障性定义,保障性是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这个定义是从系统角度出发的,系统包括了主装备和保障系统,保障性既要考虑主装备的设计特性,又要考虑保障系统的资源特性,还要考虑两个方面的最佳协调匹配。因此,保障性包括了与装备设计有关的特性和与保障系统有关的保障资源特性。比较遗憾的是,在装备论证提出质量要求时,未完全贯彻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理念,未从作战角度提出质量要求,对保障资源要求也不充分。原因之一是因为按照装备综合保障国家军用标准要求,保障资源保障规划、供应保障、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设施、训练和训练保障、人力和人员、计算机资源保障、包装装卸储存运输等十几个方面的资源不全是由装备部门管理,还涉及作战、后勤、训练、政工等部门,而这些部门难以参与装备同步建设。从作战部队、装备部门和承制单位的角度对质量的理解还是不同的,只有三方都从实战化标准出发,共同用战斗力标准衡量质量才能达成多方满意的结果。但在缺乏协作的管理体制下,很难建立起满足联合作战要求的质量定义。

2010年颁布的《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中给出的质量定义,相当于美军从性能或者特性的角度定义装备质量,处于美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质量的理解水平,没有从部队的实际作战需求出发,没有明确反映“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化高标准要求,因此需要在修订新一版条例时进一步明确更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和定义。

 

3 大质量定义是解决装备质量问题的一种有效途经

新时期,部队作战模式发生变化,基于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将成为主要作战模式,部队装备作战任务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质量特性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质量的研究对象、特性范围、环境条件和保障条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对象由单一装备或者系统扩展到大型复杂系统或者体系;特性的范围由固有特性扩展到所有特性,直至能力;环境条件由简单的国内平台环境、自然环境扩展到全球范围内严酷的作战环境。

3.1新时代联合作战条件下对武器装备质量的期望

随着作战任务需求进一步提高,质量概念也要随之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断拓展。从质量定义的适用领域来看,除了包括产品质量,还应包括过程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从质量关注的效果来看,除了包括产品、工程、服务的“最终结果”,还应包括实现产品、服务实现过程和过程所需要资源要素的质量。相应地,装备质量的概念,除了包括装备的实物质量外,还包括需求论证、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维修过程的质量,以及装备实现过程所需资源要素的质量。因此,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树立装备建设大质量观,建立大质量概念,要求质量要包括功能特性、保障特性(也称通用质量特性)、过程和要素特性,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要求。同时,从广义的角度讲,大质量也要考虑在进度、经费等方面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因为产品的价格、研制进度、交货期等对部队形成战斗力会产生影响,是部队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用户的要求,都是质量的重要特性。

3.2武器装备大质量定义及内涵

作为武器装备,需要对质量概念和内涵进行扩展。从作战部队的角度或者从实战化的要求定义质量,而且要对装备建设质量进行定义,才能满足习主席能打胜仗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将装备建设质量定义为:装备、实现过程、实现要素及责任主体相结合,共同满足部队作战任务需求的一组特性及其满足程度的总和。这个定义就是所谓的装备建设大质量的定义,是从装备建设的角度提出的,实现质量目标不是装备部门一家的责任,作战、科技、训练、后勤等部门都有责任,更不是质量部门一家的责任。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装备质量不再只强调固有特性,还要强调作战使用特性,也就是说质量不仅要考虑固有的特性和设计、生产因素,而且还要考虑作战使用特性和使用保障因素;既要考虑固有特性,又要考虑赋予特性,赋予特性包括诸如经济性或者价格特性、时间性或者进度等特性;既要考虑直接使用装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又要考虑与装备建设有关的所有人员;装备质量不仅强调质量的符合性,而且要强调质量的适用性,强调适应未来实际的作战运用,判定质量好坏标准不仅强调满足或者符合程度,而且更要强调质量特性达到的实际水平,即强调实战适用性。强调质量好就是要能与强敌对抗,并能战胜对手,即能够保障打赢。

在装备建设大质量定义中,需要考虑的装备建设各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更加复杂多变,要求实现对装备建设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的全覆盖。这就需要有管理体制、方针政策、制度机制上的保证。要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要求,将装备建设大质量观,放在落实战斗力标准的重要举措上,要求质量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4 结束语

质量的定义和内涵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扩展,这与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加深,以及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有关。质量的定义已经不是符合性的概念,已扩展到质量适用性定义,直至发展成为以“实战、全面、协调、严格、可持续”为核心的大质量定义。质量不仅仅关注技术性能指标,还要关注质量的时间性(进度)、经济性(成本)等方面的指标;不仅关注产品质量,还要关注服务质量、过程质量、资源质量、要素质量等;不仅关注质量形成的主要过程,还要关注质量形成的支持过程。

装备质量工作,树立大质量观,就是要设定一个高的质量标准,然后努力实现,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推动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